首页 > 科普百科 > 自然百科 > 正文

奇妙的动物世界
2014-07-02 13:50:05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人类有多种不同的交际联络方式,比如文字、话语、手势、图形……其实,不仅人类能相互交际联络,动物也能。世界上有许多的动物,而每一种动物都有它们自不同的交际联络方式。
  蜜蜂是十分勤劳的小动物,它们总是忙碌着采花酿蜜,所以必须进行十分频繁的相互联系。我们大概都知道了蜜蜂以"跳舞"为信号,那么到怎么回事呢?在实际中,蜜蜂要告诉同伴一起去采蜜,就跳不同的舞,舞蹈主要有"圆舞"和"镰舞"两种。跳圆舞,是告诉同伴蜜源与蜂房相跑不远,约100米左右,而跳镰舞,则是通知同伴蜜源离蜂记较远。圈数较多,频率越快,路程越远。 
  蚂蚁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动物,蚂蚁的集体觅食、集体迁徙(xi)是一件我们津津乐道的事。作为一种集体生活的动物。蚂蚁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蚂蚁是靠一种特殊的"化学语言"保持联系。这种"化学语言"称为激素。蚂蚁的器官或组织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当蚂蚁在觅食时,它们就把激素散布在来回的路上。由于不同的激素有不同的气味,而不同的气味又表示不同的意思,因而,同伴们就可以根据激素的气味来判定该到哪能儿去觅食以及是什么样的食物。一同前去的每一只蚂蚁都有散发出气味,这样来往的路上就成了"气味长廊",成群的蚂蚁就沿着这条气味长廊忙碌而有条不紊地搬运着食物而不会迷路。另外,蚂蚁还能够利用气味辨认谁是同族,谁是异族 ,这一点很得要,因为如果误入异族巢穴并被发觉,它就很难逃脱"粉身碎骨"的厄运。
  在夏季,我们能够听到许多昆虫的鸣叫。你知道它们的鸣叫有什么意义吗?
昆虫的鸣叫大多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为了吸引异性同伴,另个则通常是对其他昆虫发现警告。
  不仅小昆虫,大的兽类也有许多的联系形式。你见过孔雀开屏吗?你别以为孔雀爸爸展开色泽鲜艳的彩屏是为了炫耀给你看的,其实,它的目的是引起孔雀妈妈的注意。另外,它展开彩屏还是对其他雄性的警告:"看,我多美!"它心里正这么说着呢!
大猩猩看到树上有果子,便大声呼啸。它是高兴吗?不是,它是告知同伴前来分享呢!当大猩猩遇到敌害时,它们也会发出嚎叫,这回它是请同伴前来救援助战的。
  狗有一种特殊的划分疆界方式。它们为了显示自已的权威,往往在自已的活动范围内,在撒尿的地方会保留浓重的味迹,这种气味的意思就是警告其他的狗不要闯入自已活动的范围。聪明的狗用自己的尿划分出了自已的势力范围。
 
毛毛虫会排队,是很有趣的事。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科学家称会排队行进的蛾类为行列蛾类。它们排队是要集结外出大噬植物的叶子。大批毛毛虫一起用餐,轻而易举地就能将一棵树的叶子啃个精光。毛毛虫外出觅食。通常是由一只队长带头,其他的毛毛虫头顶着前一只伙伴的屁股,一只贴着一只排成一列或两列前进,这队伍最高纪录是600只。为预防自己不小心走岔路跟丢了,行列毛虫一面爬一面吐丝,这么一来,即使走丢了都还可以找回原路。在整队“虫”马走过的地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们遗留下的一条“丝路”。这“丝路”不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且相信爬在上面要比爬在高高低低的土石上舒服得多。
 有趣的是,毛毛虫在行进过程中,若将队长夹走,排在它后面的那一只立刻主动补位,成为新的队长,前进的队伍丝毫不受影响。若切断它们的丝路,虽被切成两队,但后面那一队的队长就会到处闻、到处找,只要追上前面,两队又会二而为一行列。毛毛虫到达目的地后,立刻自动解散,三三两两地啃食树叶。嫩芽和树叶全被吞噬净后,毛毛虫会再次排队,跟着队长寻找下一个目标。等大伙全吃饱了,才又排好队,循着丝路回家去。
 
地球上的动物生活在无情的大自然中,各有生病自疗的奇妙方法。 
  能跑善跳的野兔,患了肠炎以后,就四处奔波,寻觅干枯的马莲吃,以后,肠炎就漫漫消失了。善于捕鼠的大花猫患了肠炎,就大吃大嚼鲜嫩青草,尔后大吐不止。这种以吐止泻的奇妙治疗方法,十分奏效。家庭豢养的猫、狗,感到身体不舒适时,也跑到野地里,找些医病的青草吃,精神就会逐渐振作起来。 
  生长在热带丛林的猿猴,一旦患了病,感到全身寒冷,战粟不止时,就会支撑着病体,迅速跑到金鸡纳树下,大嚼树皮,颇象人类服用奎宁似的,疟疾很快就痊愈了。大象生病以后,尽量找些具有医疗作用的野草和水草吃,如果寻找不到,它就吞服几公斤泥灰石。人们化验了一下,这种泥灰石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镁、钠和硅酸盐,很有治病作用。寄生虫给鸟类带来不少痛苦,但是,高明的鸟儿自有治疗良方。鹧鸪、松鸡夏天在林子里,找些嫩草和浆果吃,到了冬天,就找松叶、杉叶和落叶松的树脂吃。这些草里含有丰富的香料和单宁酸,可以麻醉寄生虫,是鸟类的驱虫良药。有些杂食性野兽,一旦食物中毒,就会自动找些催吐促泻的草药来解毒。 
    野猪经常在深山老林里窜行,厚皮上常常伤痕累累。于是,它就跑到泥潭里去打滚,浑身沾满泥巴。这是一种泥浆浴,好比人类上药和包扎一样,使伤口与外界隔离,然后靠身体内部抵抗力恢复创伤。野牛生了疥癣,就历尽千辛万苦,跋涉数日,到泥潭里去沐浴,然后晒干,反复数次,直到疥癣痊愈为止。 
    母獾和美洲灰狼善用物理疗法,母獾常常领着浑身脓疮的小獾到温泉里去洗澡,几经反复,便治好了脓疮。美洲灰狼一年到头在硫磺泉中洗澡,确保身体健康。 
  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断了,它就支撑着,在河边取些稀泥涂在腿上,然后又拐着脚收集些细草根,混合在泥土中,犹如外科医生给病人做石膏固定那样精细。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因受微生物、寄生虫的侵袭,常会生病。也有的鱼在斗殴残杀中受伤,伤口感染化脓。这些病鱼、伤鱼就需要到海洋里的“治疗站”求医治疗。 

  有一种名叫圣尤里塔的小鱼,是海洋中最大的鱼科。当有病或负伤的鱼登门“求医”时,它便伸出尖尖的嘴来清除伤口上坏死的组织和鱼鳞、鱼鳍、鱼鳃上的寄生虫、微生物。这样,既可以治疗鱼病,又可使“鱼医生”美餐一顿。它们“医疗站”一般设在珊瑚礁上、水中突兀的岩石、海草茂盛的高地以及沉船残骸的边缘。 
睡眠对一切动物都是很需要的,不过因生存的条件、环境的优劣和新陈代谢的不同,决定了各种动物的睡眠方式、睡眠地点和睡眠时间。 

  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鱼,它的睡眠时间是不固定的,如遇大风大浪,无法得到幽静的环境时,就干脆不睡。等风平浪静以后,便由一条雄性鲸鱼,把所有“家庭”中的人员——几条雌鲸和若干条幼鲸聚集在一起,以鲸头为中心,相互依偎着,呈辐射状,漂浮在海面上。 
   海洋底层的鹦鹉鱼,睡觉前先钻到石头底下,然后从嘴巴里吐出丝来,迅速地织一件透明的睡衣,把自己裹在里边,起保护作用。天一亮便把睡衣丢掉,到晚上再织一件新的。 

  对美丽的金鱼,人们似乎根本未发现过它的睡眠,其实,当它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在睡觉。因为它没有眼睑,睡眠时,眼睛总是睁着的。 

  生活在树林中的猫头鹰,惯于夜间出来活动,捕捉田鼠进食。因此它的睡眠时间是在白天。睡觉时,总是睁一眼,闭一眼。 
  大雁在飞行迁徙途中,栖息时,总是由几只有威望的强健老雁轮流“放哨站岗”,发现情况,唤醒雁群,立即脱离险境,远走高飞。 

  鸳鸯“夫妻”之间的感情非常恩爱,白天形影不离,晚上睡觉时,雄的以右翼向左掩盖住雌的身体,雌的以左翼向右掩盖住雄的身体。它们就是这样互敬互爱,“同枕共眠”。 

  刺猬睡觉时,将身子缩成一团,把浑身的尖刺一根根竖着,只露出鼻孔在外进行呼吸,谁也奈何它不得,真是安全得很。 

  生活在山岭中的野山羊,因为它缺乏自卫本领,所以总是提心吊担不敢入睡。为了休息,野山羊往往跑到土拨鼠的窝里去睡觉。因为土拨鼠非常机灵,一有风吹草动,土拨鼠会集体怪叫起来。这仿佛给野山羊报警,让它很快逃之夭夭。 

  专家们对海洋中的和蓄水池中的海豚分别进行了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海豚昼夜24小时都处于运动之中。看来,海豚的睡眠方式与其他哺乳动物完全不同。 
  前些年,前苏联科学工作者通过脑电流扫描术详细地研究了一种叫做“阿法林”的海豚的睡眠问题。现已表明,这种海豚具有奇特的睡眠方式:“阿法林”大脑的两半球从来也不是同时进入睡眠状态,它们的左、右脑半球是轮流休息的。 

  那么,是否所有海豚的睡眠方式都是如此呢?为此,前苏联学者又对黑海里的“亚速夫卡”海豚进行研究。经观察表明,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总是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游动着。而且,无论是在轻度睡眠,还是在熟睡过程中,它们的游动都会激起水波。脑电流扫描术的密码表明,“亚速夫卡”在睡眠时,也仍有一半大脑在工作,只不过大脑右半球的工作时间比左半球的工作时间要长一年罢了。 
 
你知道吗?吸血成性的只是雌蚊子,它是为了用于产卵繁殖后代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雄蚊一生吃素,不能吃血。
  蚊子的视觉并不发达,又往往在夜晚活动。蚊子吸血的对象是人和哺乳动物。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皮肤上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可以被雌蚊触角上的"微型感受器"所接收,从而使蚊子飞往人体或动物体,准确地接近吸血对象。
  事实告诉我们,在同样的环境下,人们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并不一致,平时出汗而又不爱洗澡的人,皮肤上残留较多的乳酸、氨基酸、皮脂和盐类,蚊子嗅到这些物质的气味,容易飞来。皮肤柔软干燥,便于蚊子吸血,而皮肤寒凉潮湿则不易于招引蚊子。婴幼儿皮肤较细嫩,又常散发出乳腥味,容易招引蚊子。胖人和瘦人相比,胖人容易被叮咬。体质虚弱与身强力壮的人相比,健康人容易被叮咬。年轻人与老年人相比,年轻者容易被叮咬。
  蚊子一生的吸血能力,在不同时间并不一致。俗语说:"七月十五蚊钢嘴,八月十五蚊伸腿"。意思是旧历七月十五日前后,是蚊子产卵繁殖最旺盛时期,吸血能力最强,象钢嘴铁牙一样咬人,到了旧历八月十五日,蚊子体内已储备了丰富的脂肪体,不再需要吸血了,就逐渐失去吸血能力而进入越冬准备阶段。
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类,怎样在极其暗淡的光线下识别同类,寻找配偶和觅食呢? 
  原来,许多鱼类都象萤火虫那样,有着发光的本领。不同的鱼类,发出标志不同的亮光;靠着这些亮光,在同一鱼类中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并诱骗其他鱼类做牺牲品,或者用以摆脱捕食者。因此,发光是深海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人发现,在大海的某些深度区,95%的鱼类都能够随时发光,或者保持连续发光。而在茫茫的海面上,却又常常可以看到发光的鱼群及其他海上生物,把一片水域照亮。 

  隐灯鱼可以算是一种典型的发光鱼类。它的眼睛下方有一对可以“随意开关”的发光器,发出的光能在水中射到15米远,以致有人深液在深海中不用照明就能把它捉到。 
  身子薄如刀刃的斧头鱼,虽然身长不过5厘米,但发光物几乎遍布全身,发光的时候,光芒能把整条鱼的轮廓勾画出来。鱼身下部的光既集中又明亮,仿佛插着一排小蜡烛。 
  鱼类发出的光,大多是蓝色或蓝绿色,但也有少数鱼类发出的光是淡红、浅黄、黄绿、橙紫或蓝白色的。发光本领最高超的,恐怕要算渔民们所熟悉的琵琶鱼了。琵琶鱼能发出黄、黄绿、蓝绿、橙黄等多种颜色的光。这是由于它身上以至嘴里都带着能发出磷光的细菌;当这些细菌和来自血管里的氧相接触时,便发生反应,显出闪光。 
  有些鱼类的头肩有腺体性发光器,当它遇敌逃跑的时候,能发出光雾,以迷惑敌人。有一种生活在深海区的虾,在逃避时也能释放出一片发光的液体,迷惑敌人。 
  鱼的发光器官很多,甚至很小的鱼,它的表体也会有几千个微小的发光体。但是,不管哪种发光器官,发光时都离不开氧气,氧气供应停止,光就熄灭。这和人工复制化学光有点类似:化学光不需要电路和电池,只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即被活化而发光;把它装在密闭的容器里,隔绝了空气中的氧,光就立即熄灭。
两栖动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移动。无腿蚓螈在软地里挖洞,它们的头肌肉强壮,推动身体,像鱼游泳一样左右弯曲进入地下。 
  大多数青蛙和蟾蜍的后腿比前腿要长得多。青蛙的后腿通常很有力,用于跳跃。它用大腿强劲的肌肉伸直后腿,使劲一蹬地推动自己在空中跃过。当青蛙在地上行走时也用前腿。蟾蜍并不像青蛙那样跳跃,它们在地上齐足跳跃或行走。所有的青蛙和蟾蜍几乎以同样的方式游泳——后腿蹬水,身体向前伸展,用前腿掌握方向。后脚趾间的蹼有助于两栖动物更有效地推动前进——就像潜水员的脚蹼。 
  有些生活在林中的青蛙能在空中短距离滑翔。滑翔时它们展开手指间和脚趾间的蹼,蹼就像是小降落伞,使青蛙慢慢下落,在空中停留较长时间。 
  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面上的水螈和蝾螈站立时两脚分得很开,行走时身体左右弯曲以便使每一步尽可能长。水中的水螈很少用腿,它们游泳时整个身体呈S形前进,有点像鱼或穴居蚓螈。 
  两栖动物的幼体左右甩动尾巴游泳。

相关热词搜索:动物世界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令人惊叹的动物、植物的生存本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