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百科 > 保护区网络 > 正文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07-02 11:20:31   来源: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者:   评论:0 点击:

一、概况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境内西北部,距市区90 km,距延庆县城25 km。地理坐标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保护区西、北分别与河北省赤城县境内的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西南与河北省怀来县接壤,东与北京市玉渡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南与延庆县张山营镇相邻。在保护区腹地,镶嵌有一行政村,即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庄科村。保护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与延庆盆地相比,气温偏低,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是北京地区的低温区之一。年平均气温6-8.5℃,年平均日照2500多小时,≥10℃的积温2500℃左右,无霜期100-150天,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局部地段可达6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约1700毫米。气候的垂直分带性比较明显,从下到上可分为:海拔700—1000米的低山温暖气候带,海拔1000—1300米的中山下部温湿气候带;海拔1300—1800米的中山上部冷湿气候带;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顶高寒半湿润气候带。
保护区前身为1963年4月成立的松山林场,1985年经北京市政府第十八次办公会议批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延庆县政府管理。2005年划归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管理,属正处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36名。
保护区总面积4671公顷。其中松山林场面积4169.8公顷,大庄科村集体林面积501.2公顷。大庄科村还有有林地、农地、坡耕地、荒山荒地等393公顷不属于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在此生产生活。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7.65%。
二、组织机构
下设办公室、资源管理科、保护科、财务科、旅游科、市容监察所等部门,另外,保护区内还有森林公安派出所。
办公室:负责行政管理、党务等工作。
财务科:负责财务管理和财务检查工作。承担保护区年度计划的编制、申报、统计工作;编制保护区财务计划方案,做好预决算;及时准确地处理好财务往来帐目,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保护科:负责制定保护区管理制度,负责执行保护工程规划的实施;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管理站、保护点、检查站的业务工作。
资源管理科:负责科研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组织常规性科学研究和自然环境的监测工作,负责科研技术的引进、推广、交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技档案的管理;科普教育;负责对保护区职工、社区群众和游客的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与宣传教育。
旅游科:负责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工作。
公安派出所:负责治安、消防、森林防火、林业案件办理;打击盗伐、盗采、盗猎的不法分子;负责旅游安全及警民共建等工作。
各部门既有分工,又紧密结合,使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得以提高、有序运转。
三、资源状况
据1990年出版的《松山自然保护区考察专集》记载: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16种及变种,其中兽类29种,鸟类158种及亚种,爬行类15种,两栖类2种,鱼类12种。野生动物资源中,有3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1种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09科413属783种及变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06科380属713种及变种)。野生植物资源中,有4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42种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
1998年7月至1991年4月,自然保护区苔藓群落鉴定种类共115种,其中:苔类6属6种;藓类109种。现知71种为北京地区苔藓植物的新纪录。
松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540种;大型真菌55种。
四、保护对象及价值
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树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
松山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天然油松林、其他针阔叶林、山顶草甸和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保护山区动植物资源和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地。
松山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区,具有华北地区暖温带的自然景观,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保存下来部分天然次生林,属于地带性的自然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据1987-1989年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83种,其中有20余种为北京新纪录、新变形。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即野大豆、核桃楸、黄檗、刺五加。保护区有脊椎动物53科184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金雕、白肩雕、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红脚隼、红隼、斑羚、勺鸡、燕隼、长耳鴞、红角鴞、雕鴞、领角鴞等13种。苔藓植物中有8科28属71种为北京地区新纪录。
五、功能作用
从松山的环境条件、资源特点和已确定的保护对象看,属于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对于研究华北地区生物演替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成为周围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实验基地,在石质山区物种保护、现有植被改造以及结构调整方面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松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作为首都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窗口”,它将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参观考察以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加强保护区建设,积极保护好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促进首都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内植被茂密,空气清新,甘冽的清泉常年不断,生于峭壁崖缝中的油松千姿百态,有医疗效果的塘子温泉早已广为人知。秀丽风景为参观游览提供了条件,可以满足国内外宾客开展野游活动、欣赏京郊山区风貌、了解乡土生活习俗的需要。因此,管护好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非生物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还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六、管理状况
根据区划原则和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主要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充分满足保护需要为前提,并考虑有利于保护区管理的实际操作,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              保护区北部和西南部海拔高,植被保存良好,保护对象主要在这一区域,将这一区域划为核心区。保护区腹地有一自然村庄,佛峪口-管理处-大庄科-闫家坪这一带人为活动比较频繁,其植被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破坏,许多地方演替为灌丛,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不在该区域,因此将其划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处于两者之间。保护区核心区实行绝对保护,封闭管理,禁止进行采伐等一切破坏活动。
核心区: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天然油松林、落叶阔叶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松树梁、松树沟、冷蜂窝沟、长虫沟、人头沟及其以北地带和西南部石梯子沟以南地带。因此,核心区分为两部分,即北部核心区和西南部核心区,北部核心区面积为1365.1公顷,西南部核心区面积453.9公顷,共计1819公顷,占总面积的39.4%。
缓冲区:缓冲区分为两部分,即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和西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北部从松树沟下部到百瀑泉、松树梁下部、八仙洞上部、大干沟上部、碾盘沟、东野鸡沟、柳树沟上部,西至闫家坪交界,面积为786.5公顷。西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北至大西沟、大桦背、泗沟,东至兰角沟、南场沟,南至石梯子沟北梁到大松树沟,在与河北怀来交界,西至闫家坪东梁,面积为476.58公顷。缓冲区面积共12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作为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可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观测、调查等工作,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许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实验区:从保护区入口佛峪口到大庄科村至河北赤城县闫家坪沿线、以及东南部长峪沟一带,东部塘子沟,这一区域人为活动较多,现有植被相对较差,主要保护对象不在该区域,生产活动和生态旅游在这一地区开展,因此,将其划为实验区。该区面积为15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8%。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比较频繁的区域,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野生动植物繁殖及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七、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2001年保护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管理要求编制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0年)》。在该期规划的指导下保护区修建了基本的工作和生活设施,日常管理逐步迈入正轨,各种规章制度日渐完善,社区经济有所发展,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截止目前保护区已开展两期基础建设并筹资开展了相关的改建翻新工程。
一期建设于1987年得到林业部批复,建设投资260万元,其中林业部130万元,北京市自筹130万元。实际建设投资644.0万元。一期工程建成内容包括:标本陈列馆487m2,教学实验楼640 m2,防火瞭望塔1座,餐厅、商店477 m2,翻建温泉室84 m2,修建道路6.5km,修建了松山大门,购置了标本柜等仪器设备。
2005保护区得到了国家林业局二期建设批复,总投资602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61万元,地方配套241万元,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办公综合楼、水井等内容,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
除以上基础建设外,保护区多方争取资金,先后投入270万元进行了低压电路改造;195万装修翻新标本馆,在标本馆二楼建设了小型会议室,配备了电子幕布、电动投影仪、多媒体展示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设施设备;470万元购置保护区内的松山苑宾馆。
2007年,保护区管理处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保护区2008-2017年间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是松山保护区的首要工作目标。将继续加强资源动态监测、林火管理、社区参与、保护研究、能力建设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八、资源保护工作:
    1、结合保护区林地权属中国有、集体林地兼备的情况,开展土地权属论证,明晰权属地界,落实相关证明,与社区签订集体林地管理管理责任书,规范保护职责。目前保护区边界清晰,权属明确,相关土地权属证明正在办理过程中。
    2、在出入保护区的主要路口处均设置了检查站,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把关检查,确保资源不外流。
    3、对易引起人为活动干扰的资源进行围封保护。
    4、防火戒严期进行封山管理,进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基本的防火设施设备,对于输电线路老化等火灾隐患进行了清理。
    5、对保护区旅游区内出现资源退化的局部区域开展森林健康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恢复效果。
    6、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作。
    7、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8、进行资源本底清查。
九、宣传工作:
    1、建立保护区网站;
    2、科普基地、科研宣教厅与游客中心建设;
    3、生态旅游设施改造;
    4、印制森林健康宣传折页,并开展森林健康知识培训座谈会。
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保护区经济来源有限,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严重不足,为增加收入,近几年保护区开发旅游兴建了一些旅游设施,有些项目选址和高度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了松山整体景观。为了达到自然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要求资源开发有一个程度的限制,开发建设规模需要严加控制。
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欠发达,因而使保护与开发产生矛盾,一些人自然保护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侵占、毁林、开荒等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保护管理之间的矛盾,发展替代性经济,设法使当地群众从保护区的建设中得到利益,已是当务之急。
2、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保护区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引入高知识高层次人才,加强保护区科研管理水平。
3、民俗旅游与保护矛盾突出
大庄科村位于保护区腹地,近年开展民俗旅游,游人从村里直接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攀登保护区的最高峰海坨山,沿路对核心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致使核心区内的几条主沟都出现了游人走过的小路,路边的植被均受到破坏。
4、松闫路横穿保护区,破坏植被,影响动物生存。原来保护区有一条通往河北的土路,2006年,延庆县公路局将此路扩修,并计划铺设柏油,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活、栖息。中间没有增设野生动物通行廊道。
十一、未来展望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而自然保护区正是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调节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松山近几年来不断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预防因游客增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也将提高办公和科研的水平。
2、 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松山于1992年开展森林旅游,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增大了资源保护工作的压力。松山在解决保护资源与发展旅游的问题上采取了“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互相促进”的方法。首先,从自然保护区的定位看,保护自然资源是首要任务,而且要依照保护区的相关法律,对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其次,自然保护区要发展,只靠政府部门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自己创收一部分资金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在保护区内有限制的开展生态旅游,因此,将旅游开发区域定位于实验区,并尽可能保持自然生态景观,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做到了合理开发旅游项目。
3、加强科学研究。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北京高校林立的优势,积极与各大高校或研究院合作,参与了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增强了保护区的科技含量,并将科研成果直接用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上,有效地促进了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快速良好的发展。这些工作恰恰呼应了松山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的发展理念,即“科学经营、积极探索、实事求是”。
4、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宣传。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让人们真正认识、了解并支持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而松山保护区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宣传标牌设置比较少,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的一些规范、条例管理办法等也介绍不够,导致没有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为了提高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解决宣传滞后问题,松山自然保护区逐渐加大了在生态教育、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区的认识及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翻建宣教中心和动植物标本陈列馆;编制出版松山宣传册;建立松山森林旅游网站;与周边地区中小学校联合建立夏令营、科普基地。
5、加强职工岗位培训。
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都直接关系到保护区的成长与发展。近几年来,单位每年都拿出部分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并请外界的专家学者到保护区讲座或分批派员工到其它保护区进行考察,拓展视野,增强保护意识。
6、解决林权争议。
由于历史原因,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与周边社区存在一定面积的林权争议,影响了保护区的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领导下,目前正在积极协调,预计于本年底得到解决,结束松山多年来的林权纠纷问题。
7、社区共管机制。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一自然村,当地居民一直保持着靠山吃山的观念,他们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保护区形成了严重的压力和威胁。保护区将村内的集体林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让居民参与公益林管护。同时松山保护区帮助村民借助森林景观开展民俗旅游,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村民的保护意识,促成社区和谐共管。

相关热词搜索:松山 自然保护区

上一篇:以国家名称排列湿地名录的数量及面积
下一篇: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回到顶部